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20日电(记者 牟昊琨 实习记者 徐婧钰 王琳)2023年高考刚刚结束,各地语文试卷的作文题目再次受到关注,争相用其练手写作的,不仅有自媒体主编、资深撰稿人等,AI也尝试着加入了写作的行列。
全国甲卷作文题为“人·技术·时间”: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这是Chat GPT 的作文摘录:“时间的主人与奴隶,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和利用时间。让我们成为时间的主人,驾驭时间的舵,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是360智脑的作文摘录:“对于那些成为时间奴隶的人来说,他们需要重新评估自己的生活方式,寻找平衡工作和生活的方法。同时,我们也需要教育下一代如何合理使用时间和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一个更健康、更富成效的社会。 ”这是“文心一言”的作文摘录:“我们需要正确看待技术的发展。虽然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可以更精确地掌控时间,但是也容易让我们陷入信息的海洋中,成为时间的奴隶。我们需要在技术的帮助下,更加理性地安排自己的时间,避免被时间的漩涡所吞噬”……
这些作答虽然说不上“惊为天人”,但也算得上文字优美、论述清晰、逻辑完整,人工智能如今不仅能写作文、写诗、还能写剧本、也能做音乐,以其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对文艺创作产生着不容小觑的影响。技术进步如何赋能文学创作?相关从业者又该如何应对?《创谈》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喻国明和浙江传媒学院教授崔波就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
【资料图】
AI更善于和读者互动
新媒介是不断改变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的技术力量
艺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总是如影随形。造纸术的问世、印刷术的发明、照相机的使用、电影电视的兴起,每次新技术推动下的媒介革新,都有助于文学生产力的解放。当前,在突破传播屏障、开拓创作视野的同时,新媒介还以促进文学与技术深度交融、促进文学与科学交互增益的方式,深刻影响文学生产理论与实践。
“以Chat 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不仅能够校对错误,对文字进行润色,而且还能够帮助作家来创作各种各样的情节。”崔波认为,相比之前的弱人工智能,以Chat 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对文学创作会带来更多帮助。
崔波认为,“AI可能比作者更懂得读者,它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提前了解读者喜欢什么,然后在文学市场上精准投放,就避免了很多资源的浪费。”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给文学创作带来的挑战,崔波认为在新时代,要积极利用人工智能,让它服务于创作。
“比如说我们要用ChatGPT进行一个简单的文学资料的筛选工作,这要求我们要会发出一个比较准确的指令,让它按照人的意志来进行筛选和创作。因为人本身是具有道德与伦理的高级动物,是万物之灵长,所以在创作者的指导下,由人工智能创作出来的内容才能具有道德感和正义感。”崔波说。
专家认为,新媒介能够通过数字化模拟所有现有媒介。这种“以无驭有”的力量,正打开文学创作的无限空间。当下,媒介技术仍在日新月异的升级迭代之中,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媒介技术有望赋能创作。小说写作程序“电脑作家2008”以托尔斯泰的18部作品为基础创作《真爱》,行文风格十分接近托尔斯泰;《再见,表情》等虚拟现实作品,将计算机图形等技术与新媒介叙事方法应用于创作,产生震撼的视觉效果。崔波觉得,“新媒介不仅是影响文学生产的创新因素,而且是不断改变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的技术力量,人机共舞的时代正悄然降临。”
新媒介提供新的创作工具和手段、新的作品储存载体与传播通道。崔波认为,“可以说,新媒介既是文学创作发展的重要载体,也为文学实现社会价值助力。”
人类情感始终是技术背后最动人的元素
由计算机打造形成的虚拟环境,固然可以带给人新鲜、沉浸式的交互体验,但在人们享受便捷的时候,也要反思自己的内心体验与审美感知是否会被技术环境所束缚。崔波表示:“正如网络文学终究是文学,一切数字艺术终究还是艺术,艺术攸关情感,背后有人文。我们要让技术得到充满智慧的、自信的人的驾驭。”
“以Chat GPT为代表的AIGC,实际上它是对于脑力劳动在某种程度上的替代,应该说它的影响是全面的,但是它依然不能完全代替人脑思考。因为在那些缺少数据、缺少算力支持、缺少算法解析的领域中,其实人工智能对相关的事物的解决方案应该说还是比较基础和弱智的。”喻国明认为,在文学创作领域中,人工智能的加入是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相互协同、相互匹配的一个过程。
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用好人工智能,让人工智能为成长成才赋能?喻国明谈到,“在一个青年学子的成才之路中,我觉得特别要强调他们提问的能力,因为提一个好的问题,在现代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可以得到一个高质量的回答,如果提的问题比较肤浅和表层化,那么所能得到的回答也是比较表层化和肤浅的。”
与此同时,喻国明也提到,要让人工智能辅助文学创作者进行深度创作。对于未来的文艺人才来说,喻国明认为,“人工智能能够引导人去探知各种各样的未知的问题,搭建问题逻辑,所以人工智能的学习方式是开放型的,而不是像过去标准答案式的这种封闭型的学习方式。因此具有开放型提问的问题意识和问题逻辑,可能是未来人才的一个突出特征。”
技术与人文的博弈在人类社会长期存在,面对技术的更新迭代,人类情感在创作中的价值愈显珍贵。以人工智能创作为例,崔波提出,虽然人工智能在学习的基础上可以用数据分析出适合市场的选择,但这依然与人类的创作不同,“人类的创作会受到情绪影响,这与个人生活阅历紧密相关,也是人类创作的独特之处。”对此,喻国明也表示:“数字化应该是一种人文技术,高技术与高人文的互相融合是数字技术与数字艺术发展的前景。”
“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因此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更应该借助这股人工智能的东风去助力文艺创作,我们也更应该激发作为人的主体性和独特性去进行更优质的文学创作。”喻国明说。
总监制:金锐 王海 周伟
监制:崔波 王翎子
策划:杨月 牟昊琨
视频策划:田嘉艺
导演: 崔若楠 崔铭洋 徐婧钰 王琳 孙硕
导播:李韬 顾佳诚 崔若楠 王琳
文案:徐婧钰 李韬 田嘉艺 崔若楠 崔铭洋
摄像:崔铭洋 王琳 徐婧钰
场务:孙玉豪 刘晓琰
分会场导演:孙硕 王琳 徐婧钰
分会场主持:卢芊宇 王硕 孙硕
剪辑:王琳 徐婧钰 李韬 孙硕
后期:武叶叶
特效:石晶怡
视觉总监:姚羽杰
技术总监:虞勤
《创谈》系列微视频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
出品单位:中国青年网、中国青年作家报
支持单位: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南非造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13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